目錄
- 為什麼企業開始重新審視自動化策略?
- RPA 與 AI Agent:兩種不同的自動化哲學
- 決策框架:不同場景適合不同方案
- 混合策略: AI 流程自動化(IPA)
- 投資報酬:從數據看效益
- 實施路徑:階段化推進策略
- 台灣企業的實踐經驗
- 未來展望:代理化 AI 的新紀元
- 結語:從工具選擇到策略思考
為什麼企業開始重新審視自動化策略?
全球 89% 的 CIO 將 AI Agent 列為 2025 年首要策略優先事項時,反映出企業對「自動化」這件事的重新佈局與思考:從「埋頭苦幹」的機械執行,進化到「三思而後行」的智能決策。。 全球 AI 流程自動化市場預計從 2025 年的 182.6 億美元成長到 2033 年的 471.8 億美元,年複合成長率達 12.6%。這波成長的驅動力,正是企業從「執行自動化」邁向「 AI 決策」的典範轉移。RPA 與 AI Agent:兩種不同的自動化哲學
如果用人來比喻,RPA 像是一位「埋頭苦幹」的員工——只要交代清楚步驟,就能不眠不休地重複執行;而 AI Agent 則像一位會「三思而後行」的助手——理解任務目標後,能根據情境判斷、調整策略、甚至從經驗中學習。RPA:「埋頭苦幹」的數位勞動力
RPA(機器人流程自動化)使用明確的規則型指令來執行簡單、可重複的任務,最適合處理結構化資料。可以把它想像成一位極度專注但缺乏變通能力的員工: 運作邏輯: 遵循預設腳本,模擬人類在系統介面上的操作 適用場景: 資料輸入、表單處理、系統間資料轉移 商業價值: 平均投資回報期少於 12 個月,快速見效 核心限制: 無法分析和理解非結構化資料,如圖片、影片或人類語言 實務案例: 某銀行使用 RPA 自動從申請表中提取客戶資料並更新內部系統,將處理時間從數天縮短至幾分鐘。AI Agent:會「三思而後行」的數位夥伴
與遵循預定義規則的 RPA 機器人不同,AI Agent從資料中學習、做出決策並適應不斷變化的業務邏輯。這更像是一位能夠理解脈絡、自主判斷的 AI 助手: 運作邏輯: 使用大型語言模型(LLM)和機器學習來感知環境、規劃行動、執行決策 適用場景: 客戶互動、詐欺偵測、預測分析等需要靈活判斷的任務 商業價值: 可實現 25-50% 的營運成本降低,並持續優化 差異化能力: 可處理非結構化資料、隨時間學習、無需明確程式設定即可做出判斷和呼叫其他工具 實務案例: AI Agent不僅能分類電子郵件,還能使用語言處理分析情感、根據緊急程度排定優先順序,甚至草擬並發送個人化回覆,並隨時間學習如何改善行動。決策框架:不同場景適合不同方案
適合使用 RPA 的時機
當流程重複且基於規則、輸入結構化且可預測、不需要決策時,RPA 是合適的選擇: 高穩定性場景: 已經行之有年、不需要思考的既定流程 快速部署需求: RPA 機器人通常部署速度更快、成本更低 傳統系統整合: 更新缺乏 API 的舊系統記錄 典型應用:- 登入系統並在應用程式之間移動資料
- 從電子郵件中提取結構化資料並輸入資料庫
- 處理固定範本的文件(如發票)
適合使用 AI Agent 的時機
當任務涉及非結構化資料、需要持續學習和適應、需要做出判斷時,AI Agent更為適合: 動態決策需求: 需要根據情境判斷下一步行動 複雜資料處理: 處理文字、語音、圖像等多模態資料 持續優化場景: 系統需要從經驗中學習並改進 典型應用:- 分析社群媒體上的客戶情感
- 以動態和非腳本化方式回應客戶查詢
- 從非結構化資料中摘要和提取洞察
混合策略: AI 流程自動化(IPA)
為什麼不是「非此即彼」?
許多組織正在採用超自動化(hyperautomation),使用包括 RPA 和 AI 在內的多種技術來自動化業務流程。這種混合模式被稱為「 AI 流程自動化(IPA)」,結合了兩者的優勢。 協同運作模式:- AI Agent 負責理解與決策
- 解讀客戶需求、分析例外情況、制定策略
- RPA 負責執行與操作
- 登入系統、填寫表單、更新記錄
- 人工聚焦在策略與創新
- 當遇到無法處理的情況時,AI Agent介入或轉給人工
真實世界的 IPA 應用
金融業: 某金融機構將客戶入職時間縮短 90%。AI Agent分析貸款申請、用 OCR 驗證文件、透過 AI 執行詐欺檢查,然後批准簡單案例或標記例外情況給人工審核人員。 保險業: 美國一家保險公司應用 IPA 處理理賠,處理速度比之前快 6 倍。AI Agent審核理賠、提取相關資訊、交叉檢查保單細節,RPA 則處理支付流程。 醫療保健: 根據 Deloitte 研究,使用自動化的銀行平均減少 30% 的詐欺損失,而在醫療領域,IPA 簡化患者入院、帳單和保險理賠流程。投資報酬:從數據看效益
市場趨勢與成長
AI Agent市場規模在 2024 年為 52.5 億美元,預計到 2030 年將成長至 526.2 億美元,年複合成長率達 46.3%。74% 的組織表示他們在生成式 AI 和業務自動化方面的投資已達到或超過預期。實際效益比較
投資回報期: RPA 平均少於 12 個月即可回本,而 AI Agent/IPA 雖需要更高初期投資,但長期價值更大。 成本降低: RPA 可降低 20-30% 營運成本,AI Agent/IPA 則可實現 25-50% 的營運成本降低。 生產力提升: RPA 專注於速度提升,AI Agent/IPA 則帶來平均 35% 的生產力提升。 處理速度: RPA 比人工流程快 25-40%,AI Agent/IPA 不僅更快,還能處理更複雜的任務。產業別成效
- 醫療保健: 醫療服務提供者透過患者管理自動化實現 400% 的五年投資報酬率
- 金融服務: 將客戶入職時間從七天縮短至 24 小時
- 零售業: 近 70% 使用 AI Agent的零售商因改善個人化和預測性洞察而經歷有意義的收入增長
- 製造業: AI Agent的預測性維護減少 40% 的停機時間
實施路徑:階段化推進策略
成功的自動化不是一蹴可幾
成功的自動化計劃不會從最先進的技術開始,而是透過結構化、策略性的方法逐步發展,穩步提升能力。關鍵成功因素
1. 變革管理 員工可能抵制採用新技術,尤其是涉及可能改變日常工作的自動化時。解決方案是儘早讓員工參與,清楚溝通自動化如何透過消除重複性任務來增強工作,而非取代工作。 2. 技能培育 實施 AI 自動化需要流程分析、AI 和機器學習、RPA、系統整合和變革管理等領域的技能。企業需要投資培訓或引進專業人才。 3. 資料治理 隨著自動化變得更加 AI ,其治理也必須如此。平台融合需要嵌入隱私、可審計性和風險控制,確保自動化在規模化時仍保持安全、合乎道德和合規。台灣企業的實踐經驗
建立自己的 AI 能力
以台灣智慧方案股份有限公司的觀察,已協助超過 100 家企業成功導入 AI Agents,客戶橫跨傳產、製造、電商、金融、政府與媒體,包括旭榮集團、東元電機、聚和國際等。 這些企業的共同點是:他們選擇建立自己的 AI SOP,擁有自己的 AI Agent Hub,使 AI 成為提升效率與競爭力的核心資產,而非僅是外部工具的使用者。快速驗證的重要性
在生成式 AI 模型迅速演進的環境下,企業需要導入快速、客製開發、整合彈性的解決方案。實務上,企業只要有明確的 SOP 與資料,就能於數小時內打造專屬 AI Agent 進行驗證,從建立 RAG 知識庫、串接 LLM、設計提示詞到整合既有系統。 這種快速驗證的能力,讓企業可以用最小成本測試 AI 方案的可行性,再決定是否規模化推廣。未來展望:代理化 AI 的新紀元
技術演進趨勢
IBM 和 Morning Consult 調查了 1,000 名企業開發人員,99% 正在探索或開發 AI Agent。RPA 的角色將在未來三到五年內轉變,隨著 AI Agent變得更加普遍。 預期發展方向:- RPA 作為基礎層: RPA 將可能成為基礎層——仍然有價值,但越來越不可見,嵌入在 AI 驅動的協調系統中
- AI Agent 作為協調者: 協調 AI Agent可以透過理解可用能力的全貌並適當地路由工作來管理複雜性
- 持續演進: 隨著 RPA 平台現代化和 AI Agent成熟,這兩種技術將互補發展,RPA 橋接舊系統和 AI 驅動的流程
企業應該思考的問題
- 評估現況: 審視現有流程的複雜度、資料類型和變動頻率
- 分階段投資: 從 RPA 快速取勝開始,逐步引入 AI 能力
- 建立生態系: 培養跨功能團隊,結合業務、技術和資料專長
- 保持彈性: 技術快速演進,保持架構的可擴展性和適應性
從工具選擇到策略思考
RPA 對於自動化基於規則、重複和冗餘的任務仍然相關,尤其是在錯誤有很大負面影響的產業,如銀行、保險和醫療保健。它不是被取代,而是與 AI 一起增強,允許在工作流程中做出更明智的決策。對企業領導者而言,關鍵不在於選擇 RPA 或 AI Agent 哪個比較好,而是理解兩者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創造價值,以及如何建構一個 AI 化的自動化生態系統。預計到 2025 年將有 80% 的公司採用 AI 自動化——這不僅是技術升級,更是商業模式的根本轉變。 從執行到理解,從自動化到 AI 化—— 這是企業數位轉型旅程中的關鍵里程碑。重要的是開始思考、開始嘗試,找到最適合自己企業的路徑。